政府信息公开
11445203797736962C/2021-00065
揭阳市揭东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揭阳市揭东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21-08-13
看似简单的《晚祷》你真的看懂了吗?
2021-08-13

看似简单的《晚祷》你真的看懂了吗?

发布日期:2021-08-13  浏览次数:-

目前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的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的《晚祷》是艺术史上一幅非常著名的作品。之前我直观的觉得这就是夫妻俩在田里刨土豆,听到钟声响了就开始祈祷,这是我最早望文生义的看法。这次我读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后才明白这幅画不是那么简单。

图片

《晚祷》中的祷告是指天主教徒每日会在早晨、中午和晚上三个钟点做祷告,晚祷是其中的一个诵念祈祷仪式。在这幅画里,米勒就用了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场景来捕捉农民劳作、祈祷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在这个画面里,米勒专注于这对农民夫妇在劳作过程中听到了教堂的钟声,停下来进行短暂的休息并进行祈祷的场景。画面中这对夫妇看起来像是个剪影,实际上他们的面庞在阴影中微微显现,他们背后夕阳的光线衬托出他们站立着的轮廓还有祈祷的手的姿势,米勒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仪式化的沉思和冥想。

图片

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画的细节。这是我在现场拍的这幅画的局部,能够看到这个男士摘下帽子低着头,在非常虔诚的祈祷。

图片

这个女子双手合十,低着头在默默地祈祷。他们俩的脚下是一筐挖出来的土豆儿。

图片

《晚祷》是对宗教的刻意颂扬吗?
米勒的这幅《晚祷》在19世纪曾被认为是社会主义者的政治宣言。但是宗教的崇拜者们又有他们的解释,认为这幅画“表达了深刻的宗教信仰”,所以这幅画曾以版画的形式被广泛复制,成为当时复制量最多的宗教画作之一,法国成千上万虔诚的天主教家庭里都摆着这幅画的复制品。但是这幅画是不是就像人们以为的是社会主义者的政治宣言,或者是有特别的宗教含义呢?
米勒在1865年自己解释说:“我在画《晚祷》的时候,想到小时候我们一家人在田里耕作。祖母每次听到晚祷的钟声,一定会叫我们停下劳作,虔诚地为亡魂诵念晚祷经文。”通过他的这段话可以看出:这幅画的灵感源泉是童年的回忆,而不是对宗教主题的刻意颂扬。史料上也说米勒实际上也并不常去教堂。
这幅画非同寻常的命运使其声名鹊起
那么,这幅画之所以那么著名,官网提出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这幅画儿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命运。最开始这幅画的交易价格并不高,只卖出了1000法郎,买主是比利时的藏家。后来在1889年的拍卖会上被拍卖,当时卢浮宫试图竞买此画,而与卢浮宫竞拍这幅画的强大对手是“美国艺术协会”,这是个非常有实力的艺术机构。最终,“美国艺术协会”将这幅画作推至55.3万法郎的高价,卢浮宫付不起这么多钱,实在没有办法无奈放弃了。一年之后,一位特别有爱国热情的法国收藏家也是慈善家肖查德(Chauchard)以75万法郎从美国人手里又把这幅画买了回来。买回来之后,他先把这幅《晚祷》放在自己的家里,9年后的1909年他去世了,遵照他的遗嘱这幅画被遗赠给法国政府。所以今天我们在博物馆里才能够看到这幅画。这是第一个让这幅画出名的原因。
第二个让它出名的原因就是它被梵高和达利所尊崇(我们在下文会详细讲)。第三个原因则是1932年这幅画被一个疯子割伤。
《晚祷》对后世艺术家的深远影响
接下来,我们看看米勒的《晚祷》是如何影响梵高和达利的。可能很多梵高迷都知道梵高最崇拜的画家之一就是米勒,所以梵高临摹了大量的米勒作品,梵高也将米勒视为“年轻画家们的父亲、顾问和导师”。下面这幅就是梵高临摹的米勒的《晚祷》素描。我看过梵高的传记,当时梵高让他弟弟(画商)寄来了大量的画片供他临摹。

图片

《晚祷》素描 梵高临摹于1880年
除了梵高,还有一位米勒的崇拜者是达利——20世纪三大著名的艺术家之一。我刚才讲了,这幅画曾被认为是颂扬宗教的画作,所以被印刷了大量的版画。达利在学校的时候就看过这幅《晚祷》的图片,一见就为之着迷。迷到什么程度呢?达利后来也成为了非常著名的画家,也长期在法国居住,他就一直研究这幅画。经他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这幅《晚祷》画的不是祈祷仪式,而是一个葬礼的场景,这对年轻夫妇在埋葬他们夭折的孩子。尤其是放在地上的土豆筐,他说那个应该是他们埋葬孩子类似于“棺材”一样的工具。因为达利也已成了知名的艺术家,他就一再坚持让卢浮宫对这幅画进行扫描(当时此画收藏在卢浮宫)。后来卢浮宫还真的对米勒的《晚祷》做了X光扫描。果真,在土豆篮子下有一个很像小棺材的几何轮廓。不得不说达利真的有很强的洞察力,或者说有一些潜意识。官网得出的结论说:很可能米勒一开始画的是这对儿夫妇夭折孩子的葬礼,后来改画成了晚祷,并加了一个小教堂的钟楼。
我们来看看达利在1932年和1933年分别画的两幅油画,都是向米勒的《晚祷》致敬。

图片

《晚祷》油画 约1932年 萨尔瓦多.达利

图片

《晚祷》油画 约1933年 萨尔瓦多.达利
达利在他的画中真的是把它作为葬礼场景来表现,尤其是1933年的这幅画,画中的这两个人物很像是纪念碑。
这样一幅米勒的《晚祷》激发了梵高和达利这么多的灵感,又带给我们如此之多的看点和美的享受,这才是我们在参观世界各地博物馆时不可错过的精品。
本文节选自“海外博物馆巡礼”第六讲走进法国近现代艺术殿堂——奥赛和蓬皮杜中心
主讲人:蔡虹
整理者:戴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