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场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发展特色产业 构筑现代农村发展新格局
——潭王村多措并举推进产业振兴
走进潭王村,随处可见的“红色印记”似乎在传颂着潭王村曾经的峥嵘岁月,那些根植于记忆深处的红色故事,成了潭王人情感的依附、精神的归宿和前行的动力,而深藏于血脉之中的红色基因,更是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和强大动力,让潭王村各项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村民幸福感逐年提高。近年来,潭王村通过深挖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龙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村容村貌和生活生产条件发生了喜人变化,美丽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鼓舞提振了全村党员干部的干事热情,赢得村民广泛赞誉。该村的美丽蝶变是我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值得我镇各村学习借鉴,现将该村建设发展的主要做法、成效及经验启示予以刊发。
一、主要做法、成效
潭王村位于揭东区锡场镇西南部平原地区,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村、龙舟之乡、鱼米之乡,现有人口8661人,耕地面积约2300亩,土地资源丰富,宜种水稻,是远近有名的粮产区,素有“金曲溪、银锡场,潭前王出米粮”的美誉。随着经济现代化发展,年轻劳动力外流,面临着土地资源抛荒难题,导致集体经济薄弱,后续发展乏力。面对新的发展难题,潭王村敢为人先,坚持步步探索,谋划乡村改革顶层设计,集聚土地资源开发,突出地方文旅特色,鼓励村民全程参与,全面谱写高质量发展文章,实现了乡村经济的飞跃式发展。
(一)立资源特色,写好土地文章
产业振兴离不开产权制度改革,该村党员干部先行先试,立足生态、农业等区域优势,做好特色产业的大文章。在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不断优化顶层设计,牢牢把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契机,全面厘清农村产权,盘活资产资源,大力发展甜玉米、兰花、油茶等特色农业,推进粮食规模化种植。积极探索以经联社为主体、以入股为形式的发展途径,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化和拓展蟠龙油茶育苗基地项目,主动对接经济实力雄厚、农业发展经验成熟的企业并建立合作关系,联合组建新的经济实体,有力推进油茶产业链有机融合和落地,形成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雏形,有效激活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
阶段来,该村村民以土地份额入股,推进土地集约经营、成片流转,每人每年能分红约160元,涌现出刘亮贤等一批种粮大户,全村2300多亩土地全部深耕细作,其中,甜玉米种植面积1200亩,水稻种植面积600亩,兰花种植基地10亩,油茶苗嫁接种植基地85亩,大洲苗木种植390亩,经济作物种植100亩,没有出现土地撂荒。
(二)挖红色文化,写好文旅文章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潮揭丰边区重要的前沿据点之一,潭王村在揭阳地方党史中占有光辉的一页。潭王村以当地红色资源为依托,打造了独树一帜的“红色名片”。潭王小学前身为“蓝康中心学校”,筹集资金近千万元,进行易地重建,建成后的潭王小学占地面积1.6万多平方米,2017年5月成功申报红军小学,被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揭阳潭王蓝康红军小学”,成为粤东地区第一所红军小学,2019年被授牌为“全国红军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如果说潭王蓝康红军小学是红色基因的延续和传承,革命史教育基地则是该村红色革命历史的缩影和写照。这片占地28亩的历史教育基地生动还原了潭王的抗战历史,红色主题公园、党性教育小广场、红色长廊、栩栩如生的革命精神壁画等,不仅诉说着熠熠生辉的革命历史,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潭王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呵护。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潭王村以历史为依托,发展红色旅游业,筹建潭王红色文旅特色村项目,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机制,全面推进田园综合体、红色旅游基地、现代国防教育基地等项目,不断激发新时代美丽新农村建设的内生活力,变红色优势为强大动力。
(三)传龙舟文化,写好传承文章
潭王村是本地远近闻名的“龙舟之乡”,造龙船、赛龙舟,历史悠久,全村现有龙舟18艘。走进龙舟制造厂,老工匠们俯着身子前后穿梭地对龙舟进行打磨抛光,一凿一刻间,上百年的手艺在木屑飞舞的时光雕刻中得以传承,他们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工匠精神,这份技艺弥足珍贵,值得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即便历史变迁,潭王龙舟知名度从未下降,素有“潮汕龙舟看揭阳,揭阳龙舟看潭王”的美誉,更是汕头、潮阳、丰顺和毗邻乡里的龙舟制造地,而这一切离不开该村对龙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已成为潭王村连结乡情、敦睦乡谊的重要传统节日,更是成为连结潭王人的一抹“乡愁”。
在村党政的牵头、引导下,成立“龙舟”协会,2016年潭王村的龙舟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每年的农历四五月份,一到晚上7时左右,这里都会在龙舟训练基地开展划龙舟培训和训练。为使潭王的造龙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最近,整理了传统龙舟制作技艺的材料,正在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二、经验启示
(一)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潭王村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但如何在保护中实现传承和发展成为新一代潭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保护和完善历史文化遗址的同时,大胆谋划,科学设计,建构红色教育基地建筑群,融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抗战革命历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一体,不仅对本地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的熏陶,更促使当地成为远近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吸引了不少群众慕名前往,大大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坚持用好各项国家政策
潭王村紧紧把握揭东区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的契机,抢抓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机遇,不断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立足潭王村的红色文化、历史传承、潮汕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古树林、潮汕古民居村落等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串珠成链打造“红色+传统+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特色油茶衍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让资源变资产、资金,逐步形成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坚持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方面,潭王村积极探索村企合作模式,不仅推动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盘活,而且激活了集体经济活力,为广大村民开创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吸引更多在外青年返乡创业。潭王村敢于尝试的做法值得各村学习借鉴,特别是面对当下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较为薄弱的现状,如何立足现有特色和资源,激活村集体经济活力,谱写独具特色的地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