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千千万万热爱书法的人一样,江卓佳是从书法展赛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书法家,他出生在粤东揭阳这个书画艺术氛围非常浓厚,艺术大家辈出的地方,自然会受到一些熏陶,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于斯而长于斯的他,坚持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地临池学书,潜心作画,他追慕古贤而不弃地方传统。卓佳的书法作品,始终有一种儒雅的书卷气,如兰馨竹韵一般,他学习书法可以说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他通过临摹古代经典法帖来完善自身的技术短板,又能广结善缘,不耻下问,所以眼界日阔,书艺也日益精进,他的作品在全国,省市的书法大赛中多次入展获奖,由此使得书法界有更多的人认识他。
卓佳的书法自然隽雅,含蓄和谐,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均能写得从容不迫,神闲气定,这和他的书写态度有关,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说过“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卓佳创作的态度,大概就是如此!他的作品从用笔,结构甚至章法布局,似乎都是在小心翼翼之中进行着,竭力追求完美,这些在他的小楷作品中最能体现出来。他的大字行草,虽然纵横有象而起落有致,似乎也一样计较用笔起止,俯仰映带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他的小楷作品可以看出,他学过不少小楷名帖,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晋代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和明代文征明小楷。他的小楷用笔以中盈为主,如同杜甫诗所说的“书贵瘦硬始通神”,“瘦硬”两字说的是书法之骨气,有骨能立,故显刚劲挺拔之姿,这是卓佳小楷作品所着意追求的美。细观他的小楷,其取法主线仍是文征明,似奇而正,收放合度,提按顿挫,稳实不虚起止映带,格外分明。他有意将字的横画和捺化进行适当夸张,并将一些竖画和撇画写得更加含蓄短小,因此摒弃了四平八稳的造型特点,却能在条条框框的限制中写出艺术性,这是十分可贵的,从他那清雅自然的笔触中可见他在书写过程中的从容和自信,观其作品,行笔稳健、法度精严、气息清醇,整饬谨严的法度却不妨碍其作品生动活泼的另一面。
卓佳的行草书和他的小楷一样含蓄静雅,但又不是波澜不惊的平静和呆板, 他从王羲之《圣教序》、《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等帖汲取养分,兼学赵孟頫行书,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当代流行的“二王行草风”的沾染,但是他的行草书法笔意简远,结体平实,动中求静,追求“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的审美趣味,古典风雅犹存,如同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一般。
他的行草书兼顾《怀仁圣教序》的结构特点,并活用孙过庭《书谱》中的用笔,既有内敛的一面,又能外拓放开,结字以长方形居多而没有算子之嫌,似欹还正,稍有左低右高之感,这些特点是他长期临帖过程中学以致用的结果,他的行草书法,看似字字独立,罕有连接,却能形神兼备,不见呆滞,给人一种腕不停运,笔不离纸的连贯之感,如见挥运之时,才情在含蓄之间流露无遗,生动活泼在静雅沉美之余得到充分的体现。他的行草在谋篇布局上,颇具闲情雅致,字距和行距以疏朗为主,自然会让人想到这是对杨凝式《韭花帖》和董其昌行草书的借鉴,纵然是字字独立,也不显得孤独无依,他强化映带顾盼之势,笔断意连,字孤神合。字与字之间的实连之处也不见丝毫的懈怠。
除此之外,他敢于以草入行,化复杂为简洁,化板滞为灵动,通融笔法,变化气质,抒发自我,成其深情,可谓肇于自然之理,成于阴阳之道。一件优秀的行草作品,应该像音乐一样,具有一种超越现实,进入思想领域的开创精神,表现出心体迥然的、最为纯真的情感。卓佳重视楷书的学习,善于从古代法帖中撷取精华,化为己用。他非常注重用笔的完整和结构的锤炼,从不盲目挥写,如此厚积而薄发,其作品将会随着年龄阅历,学养见识的增长而更为古雅醇厚。他也擅长国画,工写并行,其国画作品传达出来的风神、气韵、意趣,正是他精神气质和个性情怀的笔墨体现。
时趋于前,相信卓佳对于自己的艺术追求已经是十分明确,他的自信源于深入临古,在典雅古风之中找到极其重要的精神寄托,借诸笔墨丹青,形情抒怀,是为人生至乐。期待着他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