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东人民政府网站
官方微信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揭东 > 揭东概况 > 魅力揭东
银锡场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8-03-27 20:53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到:

     “金曲溪,银锡场”是抗战前及抗战期间揭阳人对近城两个农村市集的赞誉。当年,曲溪是个墟集,又有糖厂,而锡场则是个大乡村,有早晨市集,所以,经济的发展,生活的优裕,确实有如金与银般的比喻。
    锡场,位于榕江北河中游之滨,距榕城7公里,它背靠马鞍山、藤吊岭,南临榕江北河、揭兴公路,广梅山铁路从村后穿过,是一要冲之地。据清乾隆年间修的 《潮州府志》提到:揭阳北山有锡矿,宋时便有开采冶炼,“工竞巧利,所制铜锡器,遍行天下。”锡场,便是冶炼锡矿场所,故有“锡场”之名。昔时,已有刘、 陆、许三姓在此经营,初名为“三姓村”。到了元朝至正十三年(1333),锡场林姓始祖南陇公从福建迁来,也在此经营矿业,由于林姓作坊冶炼技术先进,又 有资本,其它同行业者无可比拟,故而纷纷搬迁别处,这地方便渐成林姓独家经营了,但历代朝廷对于开采矿产及冶炼的政策,时常变化,有禁有开,锡场林氏祖 先,见经营矿业并非长远之计,乃逐步转变经营农业。职业虽转,但这锡场之名,却成为永远的村名。
    锡场村背后有大片林岭,土特产十分丰富,加之水陆交通便利,所以发展很快。到了明末清初,锡场便成了揭阳县有数的大村了,林姓一族的发展,盖过村中尚 有的其他姓氏,便有的搬走,有的改姓。改姓,是村中小姓,怕被大姓欺压,便择个吉日,拜祭祖宗,然后改挂村中大姓灯笼,从此便与村中大姓一样了。这现象在 旧社会并不少见。锡场村统一林姓后,却尚存一户许姓的,锡场林姓不但不欺凌他,而且处处扶持他。为什么呢?原来,看风水的先生认为该村是块鲤鱼宝地,头朝 榕江,作跳跃之势。村中有一户许姓,作为鱼胆(胆汁苦,与许同音)才会更兴旺。说也奇怪,经历了许多年,锡场林姓财丁兴旺,而许氏则多属单传,若有兄弟, 必须一人外迁,只留一户而已。古人迷信,认为天理使然,便也各自安身立命。
    锡场村经济发展,主要靠后面大片山林,勤劳的锡场人,种出了许多山间土产,于每天早晨,以寨前为市,地瓜、蔬菜、竹木、燃料摆满了寨前旷场,不到两小 时便会卖空,天天如是。仅地瓜一项,每天要销几百担。因为过去家家养猪,饲料以地瓜为主。榕城居民日食菜蔬,多出锡场。榕城商贩,一早便雇了船,泊于锡场 渡口,大批山货、菜蔬、地瓜成交后,由卖者挑到船头上,七八点便可赶到榕城肉菜市场。故地瓜、蔬菜收入都很可观。
    锡场寨后一片山坡,大部分种上甘蔗,每年入冬后至清明,山坡上的糖寮,有如800里连营。单林大抱一家,便有10多座。制成的乌糖,销售各地,加工成红糖,远销上海、天津、东北,是揭阳红糖外销的又一基地。蔗糖收入,也大大激活了锡场经济。
    锡场还有个特点,就是寨前市场山珍海味齐全,是别处所没有的。其“山珍”更加突出,锡场人耕山,为防野兽破坏,多人会使用猎枪,故也有了许多猎手。有 的成了专业,专门寻找野味。他们北至兴梅,南至海陆,猎有野味,就地出卖,而把较珍稀的带回家乡。因此,锡场寨前市场,天天都有野味,潮梅一带的珍禽异 兽,常在锡场寨前出现。海味也因交通便利,如北门大船头海鲜,两个钟头时间也能在锡场出现,加之本地龟鳖、鳗鳝等也很知名,锡场水煮晾干狗肉更享誉县内 外,还有一种特产,名叫“蔗头龟”油炸后味道特别好,是锡场、华清两处仅有的特产。乾隆年间修编的《揭阳县志》,把它作为揭阳特产而记录下来,因此类东西 是生于竹蔗蔗头中,现在竹蔗很少,蔗头龟也就绝迹了。
    抗战期间,汕头沦陷,洋路不通,许多工作靠侨批、靠洋生意过活的乡村,一时间出现了经济危机。只有锡场,靠山靠劳力、靠聪明智慧,锡场子寨前市场日日 繁荣,人似流水,货如轮转,成了富村。锡场经济,有如铁银碗,四乡六里,人人羡慕,曲溪称金,锡场稍逊一筹,故而便称银。  

相关附件:
揭东区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