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学校生源外流现象突出,办学规模逐步减小,加上布点分散,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较低。为此,我区2024年以来积极实施中小学校布局优化,科学推动教育资源整合,有效提高办学效益。
乙巳年开春,我区学校布局优化再传佳讯,在玉湖镇教育组的大力促动和村政、乡贤、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二百年来互不通婚的洪厝埔村和郑厝村实现世纪大和解,洪厝埔小学和郑厝小学顺利实现合并,洪厝埔、詹厝的孩子集中至郑厝小学就读,该区域办学布局实现科学优化,为“百千万工程”建设、和美乡村打造再增亮色。
教育搭桥,齐谋良策
玉湖镇洪厝埔、郑厝和詹厝这一区域原有3所小学,詹厝小学于2022年9月已停办,洪厝埔小学(学生61人)和郑厝小学(学生62人)合并前均属于办学规模小、办学效益低的学校,公用经费难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办学条件的改善也基本依赖村政支持或乡贤捐资。同时由于规模小,学校师资建设乏力,办学吸引力逐年降低。经初步预测,未来两所小学新生入学均可能低至10人以下,停办在所难免。
为教育长远计,2025年2月5日,玉湖镇教育组向洪厝埔、郑厝和詹厝发出《致村民和家长朋友们的一封信》,提出以郑厝小学为中心,承担洪厝埔、郑厝和詹厝三村办学任务的设想,倡导三村抱团办学,和谐发展,共同为区域内学前幼儿和小学生就近入学和健康成长出力献策。
▲玉湖镇教育组致洪厝埔、郑厝、詹厝村民和家长朋友的一封信
由于“未名”的历史原因,洪厝埔、郑厝产生冲突并演化成了二百年来互不通婚互不往来的现状,这让学校布局优化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困难。但玉湖镇教育组坚信事虽难,做则必成,积极主动为两村关系化解建言献策。在玉湖镇教育组的推动下,郑厝村政和长者代表主动到洪厝埔商议化解旧隙、抱团办学事宜,两村关系顺利实现“破冰”。
破冰和解,睦邻友好
2月11日,洪厝埔、郑厝的长者代表们借助乡村民俗文化组织了祈福活动,以隆重的仪式见证两村的顺利和解,正式拆除互不通婚互不结亲的群体性心理藩篱,结为睦邻友好乡村。
在当天举行的两村联谊活动上,玉湖镇教育组组长陈宝泉与两村村政、长者和村民代表共商玉湖教育发展大计,针对小规模学校办学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就集中办学的必要性和优势进行了介绍,号召大家共同推动学校布局优化,得到了现场人员的一致支持。
▲玉湖镇洪厝埔、郑厝联谊活动
“前尘既去,和谐共襄;庠序合办,共创辉煌;教育兴旺,必有栋梁;抱团办学,共谱华章......”陈宝泉组长特意为两村创作了《和谐之歌》,既纪念百年旧隙的化解,也生动映照了和谐乡村、和美教育的美丽画卷。
▲纪念两村和解的《和谐之歌》
向“优”办学,共启新章
2月15日,在洪厝埔、郑厝两村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郑厝代表邀请詹厝加入合力办学阵营,以期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办学效益的最优化,为孩子们提供更良好的办学环境。经过玉湖镇教育组的统筹协调和三村的共同努力,2月17日,学校布局优化顺利启动,至2月24日,洪厝埔、詹厝的孩子全部并入郑厝小学就读,顺利实现办学格局的转型升级。
在新的办学格局下,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的统筹调配、课堂效益的提升都有了更强的保障。下一步,玉湖镇教育组还将与三村村政和乡贤一起,通过谋划推进郑厝小学改扩建,加大奖教奖学力度等举措,进一步提升郑厝小学办学品位,为孩子们的学业精进和健康成长撑起更加广阔的蓝天。
▲玉湖镇郑厝小学
▲拟改建的郑厝小学教学楼效果图
教育,是传承文明风尚的纽带,更是建设和美乡村的活水之源。正是出于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百年旧隙才有了化解的契机,才能实现壁垒的打破和布局的优化。我们坚信,在强大的教育合力下,乡村教育将迸发更鲜活的生命力,而优质的乡村教育,也必将在乡村振兴的“满园春色”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